交通方式: 國道客運(如果要進市區的話,只能選擇國光客運) 想到西螺,第一印象應該是西螺米、西螺醬油以及西螺大橋。這次藉著參加路跑活動,實際走訪西螺的土地。事先規劃路線時,沒想到對於"轉運站"的定義在認知上有落差。原安排在不大的市區內走訪,一切以西螺轉運站為中心,就連住宿也是挑離轉運站近的。後續在訂購車票時,選擇了統聯客運,在車票上也是印上西螺轉運站。沒想到實際上路後,下了交流道就是轉運站,這跟印象中的位置差很多,原先還以為是會繼續往市區行駛,沒想到竟然迴轉往三條崙方向,趕緊請司機讓我們先下車。 交流道附近的小7旁的裝置藝術, 看起來有些淒涼的Open將 離開台北,才知道公共運輸的便利。交流道附近的站牌,大都是一天只有兩三班的公車,開玩笑地請愛妻以APP搜尋UBER,也不意外的...沒有。看一下google map,走進市區約20分鐘, 還好不算遠。西螺的市區規劃,大致呈棋盤式,這時候當然要發揮人肉GPS的本事,抓準方向的繞小路。沒想到竟然發現西螺竟然是塊臥虎藏龍的寶地!! 隨意走著,在老大媽廟隔條路有家沒招牌的臭豆腐,由於接近中午,就先塞些東西到胃裡,再繼續走行程。沒想到一開始就挖到寶: 臭豆腐外酥內嫩,跟台北吃到的口感不太一樣;沾醬也是自己煮的,不是用現成的醬油。最讓人驚奇的是加上炸過的九層塔,豆香、醬香及九層塔香在嘴裡融合,是目前吃過排名第一的臭豆腐。 路邊無招牌的臭豆腐,讚 沿著小店旁的新街路往市區方向前進,雖然稱為"路",路幅並不寬,讓人驚艷的,是矗立兩旁的民宅所 散發出濃濃的古意。標準配備是綠意盎然的前庭,以及樸實不渲染的建築方格,給人的第一印象,是當初興建時的主人一定是位熱心地方公益的地方仕紳。 帶點西式風味的古厝,放大來看,前門上方還有興建年份(AD1934)及主人姓氏(林) 傳統的日式建築 循著地圖回到正途,來到原本預計用餐的"老邵小籠包"。所在的建興路另一端,有另一家"老邵素食小籠包",對於無肉不歡的我,素食...對不起,敬謝不敏。點了小籠包、酸辣湯及滷味。招牌的小籠包與酸辣湯有一定的水準,而滷味有雞肝、雞胗、豆干及滷蛋則在水準之上。特別的是,一般小籠包會提供香油作為沾醬,這裡...